时间:2016-09-13 13:46 | 作者:楼宇烈 | 点击:次
100多年前,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写下著作《品格的力量》。书里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品格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说明注重道德的建设,人们重视人格的培养,品德的提升。反思今天社会,很多人都在叹息道德的滑坡,很多地方冲破了道德的底线。道德常常与法治对立起来。我们强调法治,以德治国是陈旧的落后的,把德治与法治对立起来。其实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基础,法治是辅助,某种角度说,道德也可以成为法律,道德规范我们的言谈举止,也是一种法律。那么为何对立起来呢?道德遵循一种自然的规律,不是强制的,是自觉的,是自然法。所谓的法治,是一种人为法,是强制性的。自然法与人为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对立起来。如果连道德都不能遵守,法律再强大,也会钻空子。反过来,道德意识很强,人们则不会轻易触犯法律所要求的东西。
很多人说,中国文化过多强调道德教化,而忽略了法律的力量。研究过中国法律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关法律的文献资料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多的。道德教育是最首要的,中国历史里来强调刑德并重。论语里有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只是为了免于刑罚而服从,并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什么样的身份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弟子规里面讲的很具体,作为弟子的身份言行举止的规范,这就是礼,礼就是让你知道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身份。如果做了不合你身份的事,是可耻的,就要改过。
中国古代一直强调以道德的教育为根本。刑法的辅助是必要的。道德的建设是更根本的,是基础的,法治的建设不能离开道德的建设。300多年前,法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近代法治思想的鼻祖孟德斯鸠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说,以刑治国而不以礼治国的君主是不能树立道德的。一个公民,“因为丧失了道德观念,以致违反法律,刑罚可以把他从社会里清除出去。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丧失了道德观念的话,刑罚能把道德重新树立起来么?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因此,当中国政体的原则被抛弃,道德沦丧了的时候,国家便将陷入无政府状态,革命即将到来。
中国现在还能被称为礼仪之邦吗?中国的文化是通过一种礼乐教化来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的品格。根本的特性,人文的精神。我们往往认为人本主义是西方传到中国来的。西方启蒙运动高举的旗帜是人本主义,所以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强调民主人权,都是西方人本主义提出来的。但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地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革命根本的问题,就要解决中世纪以来以神为本的文化统治。那时人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匍匐在神的脚下。一定要高扬人的旗帜。公元纪年是基督诞辰,基督宗教以神为本。人们信仰基督宗教,一统天下,其他是异端。其特点是信仰上帝,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由此强调对造物主救世主的绝对的服从。不能忘本,信仰敬畏上帝,不能违背,必须服从。
要忍受现实社会的种种痛苦,来求得灵魂的解脱。要发展人的理性,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冲破基督宗教的束缚。我们看到,中世纪多少科学家学者因为发布了不同于上帝的科学观点而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绞死。特点:有神信仰,绝对服从,向往解脱,与科学对立。拿西方宗教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因为没有造物主和创世主。万事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不是上帝造出来的。东汉时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间不存在什么造物主”。庄子说,以造化为大冶。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他认为鬼神不过是阴阳二气的屈伸,屈者为鬼,伸者为神,这是对“鬼神”作了一种无神论的解释。自我拯救,不靠别人。中国文化里有个很好的传统,以史为鉴。鉴,就是镜子。以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中国重视礼乐和修史,中国文化的德性和品格是从西周开始的,整理夏和商的历史,尚书中有清楚的记载。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商纣王:“不有天命?是何能为?”西周总结夏商兴起和衰落的经验,得到一个教训:天命无常。决定力量在于你的德行,德行好了,老天就维护你。《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疾敬德。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以人文本的思想,民为邦本,民宁邦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有德的人才能获得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强调人自我提升的能动性。处处强调自觉,认识到你的身份和地位,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中国文化最关注的是现实,不是彼岸,彼岸遥不可及,关注现实命运的改变。知识分子关怀现世的情结。改变我们现实与当下。
把西方文化的样式作为一个普遍的标准。中国一无所有,没有科学,没有宗教。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哲学是理性的推演。大大伤害了中国的文化自信。都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的文化现象。80年代中期,我在北大哲学系做副主任负责教学,一个瑞士留学生在中医药大学学中医,跑来找我,说都是用西医的理论来讲中医,我很失望。我知道中医的理论来源于中国哲学,能否来听听中国哲学。我说欢迎你来听,但不要抱很大希望,因为中国的哲学也是用西方理论来考量的。从此我对中医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老子说,道生万物。
道是什么东西?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道是气,是由物质产生万物呢,还是精神产生万物呢?由此堕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泥潭。道在事物之中,离开了事物,就没有道了。道者,路也,天地万物所共由也。德者,得也。天地万物所各具也。
把西方文化的样式作为一个普遍的标准,看待中国文化,让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彻底消灭了。即便觉得有,也比不上西方,大大挫伤了文化自信。不同文化样式中的具体文化内容也是不同的。对宗教的定义有上百种,宗教不一定是一神的信仰,可以是多神的。中国近代有两位学者,一位是康有为先生,他去欧洲考察,认为欧洲发达的原因,文化方面,欧洲是单一文化的统治,不像是中国的多元,并存。需要有一个国家的宗教来统一人心。他提倡孔教作为国教,以人为本,但受到极力批判。另一位学者章太炎提议立佛教为国教,理由就是佛教是无神论,众生平等,强调奉献精神。不为一人求安乐,但未众生得离苦。佛教强调逻辑推论,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明就是逻辑学。西方文化样式已经深入人心,无神论的宗教怎么能够作为国教呢?
西方对宗教的定义,宗教是对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上帝赋予了宇宙万物,是人类生命的本源,不能忘本,要服从他。对上帝的崇拜,对上帝的敬畏,是因为上帝是天父。那么按照这个思维看,中国文化中也有这样不忘本的宗教基因。《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要祭拜天地君亲师,中国人是对此的信仰和崇拜。我们没有认识到,把他抛弃了。把这个当作宗教信仰不为过啊。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实际上就是感恩天、地、祖先、君师给我们的恩惠。所以中国对生命的来源,所谓“天生地养”,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也带有神的色彩吗?也有。因为你还要祭祀祖先嘛。这和崇拜造物主不太相同。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中国人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断子绝孙。中国人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向内崇拜。
刚才说章太炎讲佛教是无神论,道出了佛教本质。万物是因缘合和而生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佛教缘起论的宇宙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生灭是时间上讲的,有无是空间上讲的。婆罗门教有轮回的概念,决定因素是神。佛教针对此提出因果业报的理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的因,要有缘,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全部报销。佛教讲自作自受,改变自己的命运要靠你自己,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印度文化佛教有变异,出现神格化趋势,道公元12世纪末开始消亡,存在1000多年。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契合,完全融合在一起,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佛陀在人间,是人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与完善。上帝不是,他是神,上帝十全十美。中国文化把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到最高。这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东西。
中国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尊重天地万物,又要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关于宗教的问题,刚才说不能从西方宗教文化的样式作为衡量一切宗教的样式。可以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教”的概念,中国历来讲究儒释道三教,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因此,儒教避免教的概念,儒家,儒学。道教的教,和西方也不一样。佛教,佛菩萨。
神道设教:观卦的彖辞。《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表现为四季循环天地运行变化等自然秩序。圣人制立敬天祭祖的礼仪,将天之神道彰显出来。
圣人教训引导天下百姓,使人认识神的圣洁公义而无不屈服。
第一类,自然界天地变化莫测就是神。中国文化中神的概念就是这样的。第二类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门神灶神。第三类,在德行上智慧上值得敬仰的奉为神,老子,孔圣人,人们学习的楷模,道德的楷模,智慧的楷模也是神。这些与西方造物主的神,完全不同。
近百年来,我们用西方文化来衡量中国文化,让我们辨不清东西。要自己管住自己,不要用外面的力量。西方的文化是救赎和他律,中国的文化是自觉和自律,是自主和自救的文化。如果没有外面的管束,又把自己的东西抛弃掉,会发生什么呢?要引进西方的法治,必须把上帝引进来。
中国的文化首先强调自己要管住自己,建立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西方则是在外力管束的基础之上,再有道德自觉。
儒家的根本精神,自爱,管住自己。仁者爱人。现在的人缺少自爱,缺少自尊。
荀子有一个故事: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国的文化强调自知,不强调外力,靠自己。自己管住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中国在强调德为本的同时,也靠法律来辅助。要提升自己的德性,一定防止物欲的腐蚀。物欲的影响会让你突破道德底线。人不能做物的奴隶,要支配物,而不能让物支配你。《荀子·修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要保持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能丧失。
人本主义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从中国传去西方的。我们有很多误解,欧洲从中世纪走到近代,三个历程,一个是文艺复兴,西方人认识到基督宗教对造物主的绝对服从,使得人成为神的奴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于是转而复古回归到古希腊罗马,突破现状,找到新的道路,要从神的脚下站起来。这是文艺复兴的任务。当他们寻找时,他们发现这个文化被中断了,从阿拉伯文献中追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出口转内销。第二个运动是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分离出很多新教,脱离罗马教廷,这些新教徒的出现,脱离了原来的传统的基督教,有一批神父在欧洲失去了市场。新教称为牧师。他们到东方寻找市场,来到中国,明代的万历年间,这批传教士是东西文化的和平交流,把欧洲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这时中国开始接触欧洲的宗教,科学,哲学。
他们发现中国的文化与欧洲如此不同,靠道德的自觉维系了几千年,很好,把中国的文化传出去,民本的思想,人本的思想,民为贵的思想都传回欧洲,对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产生很大影响。狄格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把中国视为最理想的社会,最好的文化。在法国掀起一股学习中国的热潮,生活的器皿,生活方式,艺术,都把中国作为榜样。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人本思想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接受了人本思想,突破了神本文化,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就把人吓神对立起来了。原来神主宰一切,现在人主宰一切,近代科技是人的力量的体现。现在是人类中心主义,人决定一切。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歪曲了荀子的观点。这个问题严重了。获得资源和财富,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互相残杀。一战二战后思想家反思文化的问题,认为自我丧失,成为了财富和资源的奴隶。开始重新提倡人本主义。从中国从东方传统文化中去寻找。
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入骨髓,不可小视。中国的文化始终没有中断过。
以天为则。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德配天地。《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管子·心术下》:“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我们的传统当中,往往都会把各种关系化解成为家庭关系,包括君臣关系。过去讲君父、臣子,包括我们常说的父母官,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再达到融洽的关系。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家庭关系看起来是最私的一种关系,是私情嘛。这里面还有无私的精神,最私的关系里包含着最无私的精神。父母对子女永远是不讲任何回报的。我们只看到私情,但是没有看到私情里面所包含的无私的精神。要把无私的精神推演出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这种亲情推出去,由近及远,由己及人。
我们现在的文化是不是都在与自然作对?天地万物各具其性。要尊重差异,发挥它们各自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平等。而不是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事物,违背自然。
恒大冰泉水。破坏生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服。你不是长白山下3000米的人,喝这个水做什么?
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概念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都得有问题,是不合理的。一切合乎自然的,才合理。中国文化,世界共享。逆天行事,自我灭亡。整个世界文化明显的趋势,一是向传统回归,二是关注了东方的传统文化,向东方求取智慧。
关注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的头上。
思维方式被规范化/标准化所束缚。只相信指标,不相信规律。大道至简,真理平凡。真正的学问是化繁为简。思维方式,文化是人类创造的,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物质的形态凝聚于其中。有形的物质文化,无形的非物质文化。
文化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西方教堂和学校结合起来。如果丢弃了道德教育,学校则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思维方式:怎么样来分析问题,表述问题。这个和价值观念有很大关系。中国人是向内的,西方强调外在的,客观的,思维方式不同。
文化还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样式,吃饭穿衣,看得见的。二是民俗,信仰,习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这四个两个是有形的,两个无形的。最普遍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彼此分立的对立的思维方式。模糊更能反映全体的正确性。
中国董仲舒曾经讲过“凡物必有合”。任何一个事物它一定有两个方面,合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没有一个东西只有左没有右,只有上没有下,所以“凡物必有合”。拿我们人生来讲,理想和现实也必须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光有理想一定是很苦闷的,因为看到现实都跟他的理想不一样,必然烦恼痛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理想主义太厉害了,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社会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白里面一点一点会制造出黑来的,因为黑白是离不开的,所以理想主义是害死人的,一定要把理想跟现实合起来看。中国产生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和中国的整体文化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样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主,而是以人文知识体系为主的文化。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他就曾经谈到过西方的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外在的世界,而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则是人事。相对来讲物质世界是比较稳定的,关注客观的物质世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做定量定性的分析;而人事是变动不居的,时时刻刻在变化,所以我们思考问题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方法去思考。一个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一个是人文的思维方式。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维方式受到了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强调概念的清晰,对概念要做定量定性的分析,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不是哲学。在上个世纪有一个很大的讨论,就是中国有没有哲学?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的思维方式很模糊,不清晰、不科学,中国的哲学讨论来讨论去都是要落实到人生。所以,最多只能说中国有艺术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没有理性意义上的哲学。
通过关联的模糊的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把握整体的正确性。拿中医做个例子。看上去模糊的东西,含有很精确的内容。整体地观察问题,必须要用辩证的观点,。中国人始终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佛教中《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美)F·卡普拉著。用道家和禅宗思想来探讨现代物理学上的各种问题。现代科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分析的局部的定量的实证的定性的绝对的普遍适用的。现代科学已经转变这个观念了。绝大多数人的脑子里科学概念是非常陈旧的。
卡普拉的观点告诉我们现实世界原来不是一堆界限及独立个体而已,它是不可分割的形态。所以他借用的佛教里面的一句用语叫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句话。这个“即”我们现在往往把它解释为等于,其实错了,是不离的意思,是分不开的意思,我们常常讲“不即不离”嘛,不即就是离,不离就是即。即就是相互关联紧密不可分。这个观念就强调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每一个部分是一个整体的反映,理是一,它体现在每一个部分里面,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
《华严经》中用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来比喻宇宙万有的彼此关联。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本的,《华严经》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相互折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以己度,度以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当年中国华严宗的祖师法藏给武则天和普通人讲《华严经》的道理,他四面上下都放一个镜子,中间点一根蜡烛,然后让你去看,一看这面镜子有这个蜡烛的光,那面镜子也有蜡烛光,而对面镜子的蜡烛光又反射到那个镜子上,那个镜子又反射到别的上面了,结果成了互相重重叠叠的光,由此就说明了这个世界是不能够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否定中医的思潮,要把中医从我们的医疗保障体制里除名,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当时钱学森先生就讲了一句话,说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和系统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学问,因为中医就是用阴阳五行这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就是一个整体论的系统论的理论。我们的身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不能说心脏能单独拿出来,肺能够单独拿出来,这些都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的。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认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无法认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念。中医的阴阳理论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学说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可以说都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所以中医的存亡,其实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现代很多垢病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根本原因是中医没有解剖学,没有生理解剖学作为基础。解剖学只能在死人身上做,活着的人你能解剖开吗?早期中医也有解剖,但中医没有继续走这条路,而是走了“内观解剖学”,即反视自己的内脏活动。直觉是什么?生理解剖学可以人人去做,去看,很直观,可内观解剖学你没达到一定境界,一定的心境,能够宁静到看到自己五脏六腑的运行,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像经络,在尸体的身上永远找不到经络,它是人的一条气血通道,是一股气流的感觉,只在活人身上存在。经络是活体身上的感觉,不在尸体上。动态呈现的。
从中医文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精神: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自然的合理。
我们不要为数据活着,而要为感觉活着。用直观的直觉的方式认识世界。对世界的认识加入了很多人的很多意识。人的意识认识的世界,世界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你意识中的世界。离开人的主观性,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
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做肯·威尔伯,他写了一本心理学的书,书名叫做《事事本无碍》,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中国佛教的华严宗。这本书里面就批评以往的心理学家,批评停留在人本为人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叫做一体心理学,人跟万物是一体的,不是把人与万物分割开来看,人跟他人也是一体的。其中他提到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我们人看到一条海岸线,首先想的是这条海岸线把海洋和陆地分开了,对面是海洋,这面是陆地,这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正是这条海岸线把海洋和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海洋跟陆地不是对比的而是一体的。
中国的传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分裂,最形象让我们了解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就是太极图,黑白在一个圈子里,阴阳消长,彼离不开此,此也离不开彼,相辅相成。
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阴阳五行。阴阳是互相消长的,阴长阳就消,阳长阴就消。阳可以转换成阴,阴可以转换成阳。阴里面有阳,阳里面有阴。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说金克木、水生木。这样一种事物之间的消长、生克关系的道理,是不是应用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例如解释自然现象可以吗?完全可以。汉代大儒董仲舒说,阴达到顶点,阳就达到了最低点,这时候的季节就是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物极必反,到了冬至以后,阳一点点往上升,阴就逐渐消了,到了阴阳平衡,就是春分,春分是白天黑夜一样长。阳继续长,阴继续消,到了阳长到最高点,阴消到最低点,就到了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接着又开始物极必反,重新是阴一点点往上长,阳一点点往下消,到了阴阳又平衡,就是秋分。再继续消长,就又回到冬至。一年四季就这样用阴阳消长来解释,很形象,也很符合事实。此外,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个相生相克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平衡,生态中相生相克的关系变化了,生态就失衡了。
这样的道理用在治国上行不行?一样行。两极分化不就是阴阳失调吗?达到阴阳平衡是最稳定的状态。但是这个平衡不会是永恒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但不像自然界是自我调整,社会的阴阳平衡要由我们人不断地进行调整。我们的管理往往需要许多部门同时运作,部门跟部门之间也可以用五行的道理来分析,有相生,有相克。如果这个相生相克的关系混乱了,本来该相生的变成相克了,本来应该相克的变成相生了,还能有序吗?
阴阳五行,最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道理。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运用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的文化讨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从动态的人事发生,所以观察方法也是注重动态方式为主,注意整体和全局,习惯关联的思考,心物不能分开,分析物的时候不能离开心。
明代的著名哲学家王阳明,阳明学是主观的唯心主义,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有一天带着学生去郊游,到南镇这个地方,百花齐放。学生开始问:老师,这个花开得那么好,是在你的心里面还是心外面啊?王阳明回答得非常好,他说:当我们看到这个花的时候,此花与你的心一起开起来;当我们没有看这个花的时候,我的心和此花同归于寂。这里,他并没有讨论花与心那个先存在的问题,而是说当我们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就显现出来;而当我们没有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则没有显现。这是说这个花只有和你发生联系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和你发生联系,他的存在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他讨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价值的问题,而不是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说事物之间只有发生联系的时候才有意义,不发生联系的时候就没有意义。
所以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是心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说心第一还是物第一的问题。对于这种基本的理念、基本的思维方式我们现在许多人已经不能理解了。我们的理解就是心第一性还是物第一性的问题。这就是思维的方式已经改变了。我们应当明白意识到,我们的思维曾经是那样的,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它也取代不了我,我也取代不了它,可以互相并存、可以互相理解。我们也可以用它们的想法分析具体的问题,可以把它变得更加的清晰,清晰之中有模糊,模糊当中有清晰,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丧失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的主体性没有了,我想就会有问题。
我们中国有一句最好的成语来描述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了,没有精神指导,它就是一堆肉。所以人是一个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生命体。虽然没有肉体生命就不会有它的精神生命。但是没有精神生命的指导,这个肉体的生命是一堆行尸走肉,所以这个精神的生活非常重要。
练有形之气不如练无形之气。最近我给气功教练们讲过一次课。我们究竟要练什么气,如果我们能把这几个气练好了就好,这个气跟你们的气功都没有关系,跟你们具体可操作层面的气功都没有关系。元人把文天祥俘虏了以后总希望他能投降,可是他坚强不屈,於是将他关在一个简陋的茅棚里,关了两年多,他就讲在茅棚里两年多什么气都感受到了,边上有厕所臭气熏天,外面有一个煮饭的地方,米气很多,夏天热气、冬天寒气,雨季的时候湿气、霉气,一共举了八种气,有八种气干扰我,可是他没有得过病,原因是身上有一股正气。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三家,这三家都讲气的问题,但都有其特点,都从最高层次上来讲的。儒家育正气,浩然之正气,一个人如果有浩然之正气,天地有正气,还养别的什么气啊。那么佛教要让我们练什么之气啊?佛教是教我们化怨气,把怨气化掉,佛教讲人一切的烦恼、痛苦其根源在于三毒,即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里依我看最严重的是嗔,是心理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怨气化掉,化成什么气呢,化成感恩心,常常要以感恩心来化解怨恨的心,所以佛教是从排出怨气这个角度来叫我们养气。所以说真正的练气功啊,要练这三个气:育正气、养真气、化怨气。这样的话比练什么气功都有效、都有意义。
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所写的一部通俗的心理学书籍,《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历程》开篇:人生苦难重重。人的心智成熟很不容易。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苦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中间,儒家讲的礼,报恩,名分。鲁迅说,吃人的礼教。儒家礼教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每个人都要尽伦尽职、尽伦尽责。按照各自的身份做。找准自己的位置,名正则言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讲的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君臣不臣,就没有秩序了。在每一个场合,做你合乎你身份的事。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教导子女:做你该做的事,做好你该做的事情。关于礼教,要重新认识。不要停留在鲁迅那个认识层面。赵州和尚告诉徒弟:做本分事。把你现在做的事做好。在生活中修行,不是让你离开。要把握这些根本的精神。如果符合身份,就自由了,百无禁忌。佛教要熄灭我们的贪嗔痴三心,通过修心来解决身心之间的矛盾。
三大矛盾: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身心的关系。三教的关系,一个整体。道家的思想就可以来解决人跟自然的关系,这个自然现在的概念其实是指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在中国道家思想里面,自然的概念不是指天地万物而是指事物的本性,只要我们尊重自然的本性,我们去适应自然的环境,我们也要重视自己的自然的本性,那么我们不会去破坏自然,不会跟自然形成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危害到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思想其实就是来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人跟人的关系,解决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我,不要去怨天尤人。现在世界上还有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身心的矛盾或者叫灵肉的矛盾,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要解决人的心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佛教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熄灭贪嗔痴。我经常讲我们祖先的智慧其实早就直觉的意识到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碰到跟天地万物的关系问题,碰到人跟人的关系问题,碰到我们自己每个人内心的身心关系,所以就把儒释道这三教组成了相辅相成的一个主体来医治我们人在这三方面碰到的问题,那就是:以儒治世,以道治生,以佛治心。
养生去害。脾胃一衰,何病不起。《庄子》里一个故事,讲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要吃饱肚子就要四处觅食,小鸟肚子那么小,有几粒谷子就饱了。有一次两只鸟碰到一起了,小鸟看到大鸟能够四处游走,尝尽天下美食,就非常羡慕,想像它一样。大鸟看到小鸟吃两粒米就饱了,非常轻松,免却了四处奔波觅食的辛苦,也非常羡慕。庄子就评论说,大鸟你不要羡慕小鸟,小鸟你也不要羡慕大鸟,你们两个本来就不同,大鸟如果像小鸟那样轻松,弄不了两天就饿死了,小鸟要是尝遍天下美食,一顿饭就给撑死了。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攀比。适性而美,自足其性。羡慕别人害了自己。知足是道家很重要的思想。知足者常富,不知足者常贫。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要尊重事物的自然状态。道家讲的自然,是本然,天然的意思,合乎事物本来的状态就够了,不要超越。学道家首先要学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还要学另外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的第一个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第二个意思是物极必反,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条件掌握不好,好的事情也会变坏,好心办坏事;第三个意义是反璞回归。道家让我们复归于婴儿,回到婴儿的状态。道的运用要保持一种柔弱的状态。刚强是死亡的象征。柔弱胜刚强。柔弱的坚韧性,坚韧不拔。水,最柔弱。水滴石穿。水普润万物而无为。随器赋形。君子不器。大道不器。与各方面的关系都很融洽。刚柔相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自然和天地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体的。破坏了她,会报复你的。中国的文化恰恰是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佛教讲的成住坏空。道家讲生命,生命就是变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整体关联,相互补充。不是接受一个,放弃一个。中国文化现状是失魂落魄,现在是重铸国魂,重建体魄,还中国文化的品格。
Copyright © 2015 cihangyuanyang.com. 慈航远洋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0918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37号